“欧盟当初若配合中国反击,是不是就好了?”

发布日期:2025-08-05 点击次数:89

一位参与美欧贸易谈判的欧洲外交官瘫坐在布鲁塞尔会议室的皮质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刚签完的协议文本突然冒出一句:“他(特朗普)就像校园里的恶霸而我们没有和其他人一起站出来对抗他。 ”房间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有人轻声补充道:“那些不团结在一起的人终将被逐个击垮。 ”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划开了欧洲的伤疤。 就在三个月前的4月欧盟其实有过一次绝佳的反击机会。 当时特朗普刚宣布要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中国在24小时内就宣布将美国商品的关税从34%提升至84%加拿大紧随其后对美国汽车征收25%关税。 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6国投票赞成对美国商品加征25%报复性关税只有匈牙利投了反对票。

那可能是欧盟近年来最硬气的时刻。 德国和法国的贸易部长在卢森堡会议上拍桌子要求启动被称为“贸易核弹”的反胁迫机制(ACI)这是2023年生效却从未使用过的终极武器。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的视频电话直接打到欧盟总部提出联合制定反制策略。 全球媒体都在报道“中欧贸易统一战线”的诞生。

强硬只持续了72小时。 当特朗普把关税生效日期定在4月10日并暗示可以“单独谈判”时欧盟突然撤回了所有反制措施。 德国汽车巨头们连夜游说柏林政府警告失去美国市场的灾难性后果;爱尔兰担心威士忌和制药业受创;东欧国家则害怕特朗普撤回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冯德莱恩最终在关税生效前夜宣布“暂停报复”接受了美国的谈判邀请。

欧盟的妥协换来的是三重枷锁。 第一重枷锁是15%的统一关税这数字比特朗普最初威胁的30%低却是此前平均税率4.8%的三倍。 更糟的是钢铝产品仍被课以50%重税医药领域还可能面临200%的惩罚性关税。

第二重枷锁是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采购。 当芬兰外贸部长质疑“如何平衡能源自主”时冯德莱恩的回答是沉默。 欧盟正把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转向美国而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比俄管道气贵37%这将直接推高欧洲工厂的生产成本。

最沉重的第三重枷锁藏在军购条款里。 虽然协议没明说欧盟同意采购230架F-35战机等美制武器。德国基尔研究所的专家一针见血:“这等于给‘战略自主’的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 ”欧盟耗资百亿推进的防务自主计划在实战测试前就宣告投降。

德国车企成了最大输家。 奔驰预估现金流将从94亿欧元暴跌至30亿大众被迫宣布在美国田纳西州新建电池工厂。 这些企业曾是妥协的最大推手4月正是德国车企施压政府放弃反制换来“单独谈判汽车关税”的空头承诺。 结果协议里汽车关税仍定为15%德企在美利润率预计缩水1.5%-2%。

回头看4月那个历史节点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关键转折:当欧盟暂停反制的当月中国对美稀土出口骤降82%。 稀土是制造F-35战机和半导体芯片的命脉美国军工复合体被迫以三倍价格从黑市采购。 如果当时欧盟配合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据欧洲政策中心测算足以让美国通胀率单月飙升2个百分点。

布鲁塞尔的外交圈流传着一份推演报告:若4月中欧联合反制特朗普面临的是美股熔断、军工停产、中期选举崩盘的三重压力欧盟可能争取到10%的关税上限。 这份报告被冯德莱恩压下了她七次飞往华盛顿谈判却连德国最在意的汽车“出口抵消进口”方案都没谈成该方案本可让宝马在美国生产的SUV免税进入欧洲。

协议签署当天特朗普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挥杆庆祝冯德莱恩则僵直地坐在雨棚下双手紧压膝盖。她反复强调15%税率是“最佳结果”法国极右翼领袖玛丽娜·勒庞在X平台上的讽刺被转发了十万次:“这不是协议是经济版《投降书》。 ”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翻着厚达百页的协议附件发现更残酷的细节:欧盟承诺的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实际上是从“欧洲全球基建基金”强行抽调的资金这意味着波兰承诺的铁路升级、希腊港口改造全部搁浅。 当记者追问时欧盟谈判代表谢夫乔维奇只说了句:“有时候生存比尊严更重要。 ”

在德国斯图加特的奔驰总部工人们看着新闻里15%的关税条款想起四个月前公司CEO在内部信中的保证:“妥协能换来特殊优待”。 此刻他们终于明白当恶霸抡起棒球棍时第一个下跪的人往往挨打最重。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