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上半年的表现,用“爆表”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数字亮眼得让人忍不住想搓搓眼睛,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是实打实的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你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报告都说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超过30%,奔着45%去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老美、日本、德国加起来才多少?不到20%!这差距,啧啧,简直就像小学生和NBA球星的差距。
还记得之前《纽约时报》那篇文章吗?《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虽然标题有点“标题党”的味道,但里头提到的中国在钢铁、铝、造船、电池、太阳能等等一堆关键产业的领先地位,现在看来,可不是空穴来风。从大疆的无人机到比亚迪的电动汽车,这些中国品牌现在可是响当当的国际大牌。想想几年前,咱们还在琢磨怎么“物美价廉”,现在呢?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才是硬道理。
就拿苏州那家做机器人的公司来说,上半年5000多台的出货量,订单都排到年底了,还准备建5G无人工厂。深圳做跨境电商的哥们儿,订单也是蹭蹭往上涨,每月都琢磨着推新品。厦门的飞机工程公司,以前飞机维修停场时间老长,现在好了,海关通关模式一创新,时间嗖一下就短了,业务都覆盖到十几个国家了。还有义乌的小商户,用上数字人民币,汇款不愁,汇率也不怕了,生意做得那叫一个顺溜。
这些可不是我在这儿瞎编,数据都摆在那儿呢。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同比增长9.5%,高技术产品出口更是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更让人振奋的是,这些增长可不是靠低价竞争,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含量,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过两成,新能源产品也增长了12.7%。以前咱们是“Made in China”,现在咱们是“Created in China”,这感觉,能一样吗?
有意思的是,面对中国外贸如此亮眼的成绩单,一些西方媒体却集体“失声”了。之前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现在怎么都哑巴了?是不是有点被打脸的感觉?之前不是还有人担心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现在看来,这着陆,稳得很啊,甚至还有点“逆风飞扬”的意思。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韧性确实超出了一些人的预期。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这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努力。另一方面,或许也反映出一些西方媒体的复杂心态。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让他们既感到惊讶,又有些不安。
未来中国外贸会走向何方?这个问题,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制造正在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中国品牌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至于那些选择性失语的西方媒体,或许他们也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个现实。毕竟,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国,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这不禁让人想问,接下来,他们又会如何看待和报道中国的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