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的“断舍离”:挥别俄罗斯,民族、经济与地缘新棋局

发布日期:2025-07-13 点击次数:56

中亚五国的“断舍离”:挥别俄罗斯,民族、经济与地缘新棋局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名字拗口到我打字都要慢三拍。小时候看地图,这一片儿颜色总是跟着俄罗斯混搭,现在再翻新闻,发现这几个“兄弟”突然像集体换了发型,一夜之间都不想再跟老大哥捆绑过日子。

其实早在苏联解体那会儿(1991年),这五个国家就已经独立了。可那种“你刚搬出去住,但房东还隔三差五来串门”的感觉,一直没断干净。经济上,天然气石油全得走俄罗斯的管道;文化里,俄语成了大家默认的交流方式;军事更不用说,有点事还得请“大哥”出面撑腰。

时间拉回21世纪初,这边俄罗斯自己也有点顾不上别人——国际制裁一波接一波,油价低迷,那些年普京估计连夜宵都吃不香。而中亚这帮小伙伴,看着自己的资源明明不少,却总被卡脖子,自然开始琢磨:“咱能不能多认识点新朋友?”

哈萨克的大街上,有时候还能听见老太太用俄语聊家常,可年轻人已经习惯刷手机看英语视频或者本地流行歌手的新单曲。2017年哈萨克政府直接宣布:以后官方文件和路牌要用拉丁字母,不玩西里尔这一套。这变化,就像家里突然决定春节只包饺子,不做罗宋汤。

乌兹别克2019年的《国家语言法》也挺绝,把乌兹别克语推上C位,把俄语往后挤了一把。有个朋友在塔什干留学,说以前考试都是双语卷,现在老师直接发乌兹文版,还劝大家少讲俄话,多练母语。

教育改革也是动真格的。吉尔吉斯的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因为除了本国语言课,还加码英语教学。有一年冬天,我去比什凯克转悠,在公交车站听见俩孩子讨论作业,一个说:“妈让我背英文单词。”另一个吐槽:“我们家还非让我写吉尔文作文!”倒是没人提俄文作文了,都快成冷门选修课。

经济层面变化更明显。一开始,中亚能源出口基本全靠俄罗斯那条线。但近十几年,中国来了,“一带一路”带着投资和订单砸下来,让这些国家眼前亮堂不少。我记得2019年哈萨克总统办公室专门开发布会,说对华贸易额突破220亿美元,全场气氛很亢奋,比足球赛赢球还热闹一点点。而土库曼人则忙着跟欧洲谈判,希望天然气能直接卖过去,再也不用被夹在中间抽水分成。

外交舞台上的动作同样频繁起来。哈萨克当欧安组织轮值主席时,各种国际会议排满档期,大使馆电话估计快被打爆;塔吉克搞亚洲信任峰会时,请来各路代表坐一起喝茶聊天,好像谁都能成为潜力股合作对象。不止一次有人感慨,这帮原来抱团取暖的小兄弟,现在个顶个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以为是在演宫斗剧外传呢!

但凡事都有两面。一方面,“去俄罗斯化”让他们找到了更多选择,也给自家文化争回不少脸面。但另一方面,邻居关系变疏远,总归容易起摩擦。例如2014年,当哈萨克向西方靠拢一点儿时,很快就收到来自莫斯科的“温馨提示”:经济制裁伺候!这种感觉有点像你刚想试试新的生活方式,就有人提醒你老规矩不能忘记……

民族主义情绪最近几年愈演愈烈,每次节日庆典都会看到传统服饰、人群跳舞,还有各种地方美食摊摆满广场。有一年纳乌鲁兹节,我特意蹲守直播,看当地主持人激动地介绍自家的历史遗产,那劲头比春晚主持人还足。不过民族认同感强了,也容易引发矛盾,比如2010年的奥什骚乱,两族冲突闹出大乱子,到现在还有老人念叨那段苦日子。

安全问题也是块心病。本来指望“大哥罩着”,现在既想独立又怕惹麻烦,只好四处结交盟友补空缺。我印象最深的是塔吉克与阿富汗边境的小规模冲突,每次新闻播报员读到伤亡数字都会停顿一下,好像空气都凝固半秒钟似的。这种紧张感,是书本上读不到的人间烟火味吧?

至于美国和欧盟,也没闲着。“新丝绸之路计划”名义上帮忙发展,其实多少带些竞争意味。在首都机场偶遇过几个欧美专家模样的人,他们嘴角挂笑,却一直盯紧随身笔记本电脑,好奇心简直藏不住。如果说中国进场是修桥铺路,那么欧美更多是在观察市场缝隙,各怀鬼胎罢了。

当然啦,对普通百姓这些宏观政策可能远没有菜市场鸡蛋涨价那么重要。不过当电视台新闻反复播放领导人在联合国或上海合作组织合影的时候,大伙还是会忍不住议论几句:“咱们是不是越来越牛?”然后继续埋头数零钱买馕饼,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但心里的小算盘悄悄多了一颗珠子——未来未必只有一种答案嘛!

今天写完这些,又想到大学宿舍熬夜聊天的话题:世界这么大,小国怎么才能活得自在?每个人都有不同主意,但无论如何,中亚五国这一波操作确实让自己声音响亮起来。如果哪天再遇到他们换字体改教材什么的新花样,我可能不会太惊讶,只希望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可以稳稳当当地往前走吧~

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历史定论。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