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香港交易所的铜锣声又一次为李嘉诚家族响起。 58岁的李泽楷身穿标志性浅蓝西装,站在富卫集团上市仪式第二排,笑容满面却未亲手敲钟。
这一幕背后,是他耗时12年、四度冲击IPO的终局——旗下保险公司富卫集团以488亿港元市值登陆港股,成为他商业版图中第四家上市公司。
这一天,李泽楷身家单日暴涨超320亿港元。 他掌控的四家港股公司(电讯盈科、香港电讯、盈大地产、富卫集团)总市值突破1800亿港元,在2025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他的财富排名正从第19名火速攀升。
但数字之外的故事更耐人寻味:拒绝父亲资助的斯坦福辍学生、卖掉腾讯股份的“世纪遗憾”、十年亏损百亿仍敢豪赌保险业的冒险家……这位“豪门逆子”用一场场资本豪赌,撕掉了“李嘉诚之子”的标签。
坎坷12年:四闯IPO的保险梦
2013年,李泽楷用分家获得的现金,豪掷21.4亿美元收购荷兰国际集团在港澳和泰国的保险业务,更名成立富卫集团。 彼时,这家公司只有3个市场、年化新保费3.09亿美元。
李泽楷的扩张策略简单直接:买! 2015年控股印尼保险公司PT Finansial,2016年吞下新加坡Shenton保险、越南大东方人寿、日本富士生命,2019年收购马来西亚HSBC Amanah Takaful和泰国汇商银行保险业务。
十年间十余起并购,富卫版图扩张至10个市场,2024年保费飙升至19.16亿美元,增长5.2倍。
但上市之路堪称血泪史:2021年冲刺纽交所因中美关系紧张撤回;2022年至2023年三次递表港交所,均因市场低迷或财报亏损失效。 直到2024年扭亏为盈——净利润1000万美元,才在2025年5月第四次递表后闯关成功。
上市首日表现平淡:开盘价38港元平开,盘中一度破发至37.05港元,最终收涨1.05%报38.4港元。 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富卫6年累计亏损13.6亿美元的阴影。
随着富卫上市,李泽楷旗下四大港股公司全部浮出水面:电讯盈科(429亿港元):李泽楷的“成名作”。 2000年以359亿美元杠杆收购香港电讯,合并后市值一度冲上5800亿港元。
如今业务覆盖5G网络和流媒体,2024年收益375亿港元,但增长疲软。香港电讯(922亿港元):电讯盈科子公司,香港最大电信运营商。2023年自由现金流110亿港元,年化股息率5%,是李泽楷的“现金奶牛”。
盈大地产(4亿港元):轻资产转型的试验田。 出售北京盈科中心后聚焦日本酒店业务,2024年亏损2300万港元,股价跌至0.2港元沦为“仙股”。
富卫集团(488亿港元):新晋主角。 66.45%股权由李泽楷掌控,业务覆盖香港、泰国、日本等10个市场,拥有60000名内地访客保单持有人,2024年内地客户贡献保费2.64亿美元。
李泽楷的商业哲学与父亲李嘉诚背道而驰。 父亲信奉“天塌下来也赚钱”的稳健,儿子却痴迷高风险并购。
1991年,他向父亲借款5亿港元创办香港卫视,两年后以9.5亿美元卖给默多克,净赚7倍登上《时代》封面。 2000年更上演惊天收购:借贷百亿美元吞并香港电讯,34岁即掌控香港97%电讯市场,“小超人”名号震动商界。
保险版图同样靠“买买买”堆砌:2016年收购日本富士生命时,仅用18个月完成三国业务整合;2019年30亿美元拿下泰国汇商银行保险,直接跃居当地市场第二。 但这种扩张代价沉重:富卫背负27.86亿美元债务,账面商誉减值风险高达15亿美元。
科技赌注:从海底光缆到AI核保
李泽楷的隐秘武器是科技布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他抄底日本海底电缆;2021年联合谷歌建设Apricot跨太平洋光缆。 如今掌控14条国际海缆,覆盖全球38%数据流量,为电讯盈科年创收超10亿美元。
富卫集团更是保险业的“科技异类”:97%业务迁移至云端,部署600个AI模型优化核保流程,理赔响应时间缩短至8.7秒。 数码渠道触达的年轻客户占比达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世纪遗憾:错卖腾讯的代价
李泽楷商业生涯最大痛点,发生在1999年。 当时他通过电讯盈科向初创公司腾讯投资220万美元,获得20%股权。 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为填补资金缺口,他以1260万美元抛售全部腾讯股份。
这笔交易如今看来堪称“史诗级失误”:按腾讯巅峰市值7万亿港元计算,李泽楷错失的超额回报超过1.4万亿港元。他后来坦言:“这是极大的教训。 ”
独立宣言:与李嘉诚切割的三十年
李泽楷的“叛逆”刻在基因里:斯坦福大学拒绝父亲安排的商科,选择计算机工程;留学期间打工刷盘子拒绝生活费;1993年创立盈科拓展,声明业务与长江实业完全无关。
2012年李嘉诚分家时,长子李泽钜接管长和系万亿帝国,李泽楷则获现金自主创业。 这种切割在富卫上市时达到顶峰:招股书176次提及“盈科”,未出现一次“长江”或“李嘉诚”。
如今,李泽楷用488亿市值的富卫、1800亿的四家上市公司,证明了自己不只是“李嘉诚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