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停靠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威尔士亲王”号航空母舰上放出豪言,宣称一旦台海有事,英国将“并肩作战保卫台湾”。这话一出,立刻引爆了舆论。
“全球英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似乎伦敦真要重回帝国荣光。但现实呢?就在这番高调言论的背景下,英军在多国演习中的表现,却像一场黑色幽默。
今年7月前的那场“护身军刀”联合军事演习,英国派出了航母。结果呢,这艘“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竟然迟到了。
更尴尬的是,演习期间,一架宝贵的F-35B舰载机出了故障,不得不紧急迫降在印度。这一降,就是38天。
这艘号称“核心”的航母,连出场都拖拖拉拉。而它的看家武器,一架F-35B,竟在半路就趴了窝。
这不禁让人纳闷,说好的“并肩作战”呢?这番“硬气”表态,究竟是底气十足,还是在演一出戏给谁看?
口炮强音
希利大臣在航母甲板上这番话,听起来是震耳欲聋。可我们稍微翻翻账本,英国皇家海军的家底,真能支撑这样的宏大叙事吗?
如今,英国海军能拿出手的,主力舰艇只有区区6艘驱逐舰和13艘护卫舰。这放在任何一个大国海军面前,都显得捉襟见肘。
专家们甚至评估,英国的远洋作战能力,连持续30天都困难。这样的军力水平,却要跨越大半个地球去“保卫台湾”,着实令人费解。
难不成,这是想用一张嘴,去弥补军事实力的巨大缺口?
希利的言论,与其说是展现决心,不如说是给自己找块“遮羞布”。通过对一个公认的强国——中国——放话,试图掩盖自身军力日渐衰微的窘境。
这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存在感”刷法。喊几句硬话,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刷刷存在感,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口头威慑”的策略,说白了就是一种政治投机。它追求的,是瞬间的舆论关注,而不是真正的战略威慑力。
病急乱投医
英国在涉台问题上为何突然如此激进?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深层原因,藏在国内政治的焦灼和对外战略的无奈。
执政的保守党政府,日子过得并不舒坦。经济持续低迷,民众支持率跌破谷底。更扎心的是,英国的GDP总量,已经被印度超越了。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政府急需转移视线。还有什么比在国际事务上表现“强硬”,更能迅速聚集民意,重塑形象的呢?
有民调显示,高达62%的英国民众支持政府在对外问题上采取强硬姿态。这不正好,台海问题,成了转移国内矛盾的“完美”工具。
这种政治操作,成本极低,却能给选民一种“政府在行动”的错觉。它成了保守党政府“续命”的廉价政治工具。
对外,英国脱欧后,外交上明显患上了“美国依赖症”。为了换取华盛顿在经济上的甜头,比如英美钢铁关税谈判的让步,英国甘愿充当美国的“印太急先锋”。
就在希利发表涉台言论前,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刚结束访英。这时间点,让人很难不联想到,英国此举有向美国“献投名状”的意味。
两国签署的《军事互操作协议》,更是将英国牢牢绑定在美国的“印太战略”战车上。英国的战略独立性,可以说已是名存实亡。
这种“病急乱投医”式的外交,看似高调,实则无奈。它牺牲了国家信誉和战略自主,只为换取一时的喘息和外部支持。
离岸算盘
英国在台海问题上大放厥词,真是要为盟友“两肋插刀”吗?恐怕,这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离岸拱火”和转嫁风险的算盘。
别看都是“五眼联盟”,在对华军事干预上,内部可不是铁板一块。美国虽然施压,但像澳大利亚这样的盟友,在武力介入台海问题上,态度一直比较谨慎。
英国却偏偏要跳出来“带头表态”。这种姿态,让它活脱脱成了“离岸拱火”的典型。它似乎想通过自己的激进言论,把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这些前线国家推到与中国直接对抗的最前沿。
届时,这些国家可能被消耗成“亚洲乌克兰”,而英国则可能作壁上观,坐收渔利。这种算计,可谓是损人利己。
历史不是没有先例。2022年2月前,中国支持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的主权要求,立刻刺痛了英国。
作为回应,时任英国外交大臣莉兹·特拉斯立即向中方抗议,并推动所谓的“反华同盟”。随后,英国下议院在2022年2月10日通过了《英台友谊合作》动议。
到了2022年2月19日,英国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甚至计划组团访台,由主席汤姆·图根哈特带队,声称要“守护台湾的民主价值”。
你看,在涉及自身殖民遗产马岛问题上,英国是坚决维护。但在台湾问题上,却摇身一变,支持起“自决”来。这逻辑,自相矛盾得厉害。
这种“你碰我痛处,我捅你痛点”的报复性策略,十足的机会主义。当希利在航母上叫嚣“保卫台湾”时,澳大利亚副总理理查德·马尔斯也同在现场。
马尔斯事后对希利的言论感到“被吓到”,这反应很真实。连盟友都被英国这种激进表态“吓”到了,可见其做法是多么不负责任。
这种“逼宫”式的策略,试图把盟友绑上自己的战车。但结果呢?恐怕只会让盟友们心生警惕,而非真心追随。
笔者以为
英国这场在航母甲板上开演的“保卫台湾”大戏,最终只会显得苍白无力。它的高调,根本掩盖不住空虚的国力、自私的动机和投机的算计。
它既无法真正威慑对手,也难以欺骗盟友,更解决不了自身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
兰德公司曾推演,介入台海冲突,预计将损失数十艘舰艇和数百架战机。这样的代价,对于日益萎缩的英国海军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这种“表演式强硬”的最终结果,只会是透支国家信誉,并将自己牢牢锁死在美国的战车上。届时,那点可怜的战略自主性,也将荡然无存。
在全球力量格局深刻演变的今天,西方阵营内部的干预决心,正因高昂代价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而动摇。
试图用过时的殖民心态和政治表演来维系所谓“大国幻梦”,不仅徒劳,而且危险。中国驻英大使馆已多次警告,英国议员不要在涉台问题上“玩火自焚”。
这种向“台独”分裂势力释放错误信号的行为,无疑增加了台海“擦枪走火”的风险。英国的这番操作,最终可能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