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的街头,味道不太好闻。
不是香水,也不是华夫饼。是混杂着柴油、泥土和愤怒的牛粪味。
成千上万的拖拉机,像钢铁巨兽一样堵住了欧盟的心脏。喇叭声震天,绿色的旗帜和标语铺天盖地。这是欧洲农民们在“造反”,他们把欧盟总部大楼当成了靶子。
他们在对谁发火?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一个女人。一个曾经被捧上神坛,被称作“欧洲女皇”的女人——乌尔苏拉·冯德莱恩。
几年前,她还是欧洲的希望。现在,她成了欧洲的麻烦。
她到底做了什么,能让最朴实的农民,用这种最激烈的方式向她宣战?
事情得从一个听起来特别美好的计划说起。冯德莱恩上台,手里攥着一个宏伟的蓝图,叫“欧洲绿色协议”。目标远大,要让欧洲在20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的大陆。
听着是不是特有格局?特有未来感?
可这宏伟的蓝图,落到农民的田里,就变了味。
农民们发现,日子越来越难过。今天一个规定,要你把一部分地空出来,不准种东西,美其名曰“休耕”,为了生态。明天一个指标,说你家牛放的屁、排的氮超标了,得罚款,得整改。
成本蹭蹭往上涨,官僚手续能把人烦死。
更气人的是,一边卡着自家农民的脖子,一边又对外面来的农产品大开绿灯。乌克兰的廉价谷物,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潮水一样涌进来,把本地市场冲得稀里哗啦。
农民们想不通,这是什么道理?凭什么我们的手脚被捆住,还要跟别人赤手空拳地搏斗?
这把火,从法国烧到德国,从波兰烧到荷兰,最后烧到了布鲁塞尔。冯德莱恩不得不低头,被迫撤回了那个要把农药使用量减半的法案。
这是她权威的第一次公开摇晃。在拖拉机的轰鸣声里,人们第一次看到,“女皇”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如果说搞环保是好心办了坏事,那接下来这件事,就有点说不清了。
这事儿跟咱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新冠有关。欧盟要买疫苗,一笔超级大单,18亿剂,上百亿欧元的生意。按规矩,这种大事得有专门的团队,公开透明地去谈。
可冯德莱恩不。
据《纽约时报》挖出来的料,她绕开了所有人,直接跟辉瑞公司的老板发起了私人短信。一来一回,就把这笔惊天大单给敲定了。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记者和议员们就问了,你们聊了啥?把短信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呗,这毕竟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你猜欧盟委员会怎么说?
“找不到,没保留记录。”
短信,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这一下,整个欧洲都炸了锅。这叫什么?这就是“黑箱操作”。欧洲监察使直接裁定,欧盟委员会的行为属于“行政失当”。《纽约时-报》更刚,直接把欧盟委员会告上了法庭,就要看那几条神秘的短信。
这已经不是政策对错的问题了,这是信誉问题。一个领导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程序正义都不能遵守,大家凭什么相信你做的决定是公正的?
“辉瑞门”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冯德莱恩的政治形象里。那个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女皇”形象,开始出现裂痕。人们开始怀疑,她做决定,到底是为了欧洲,还是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交易?
信任的堤坝一旦有了裂口,后面的洪水就挡不住了。
压垮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压垮冯德莱恩声望的,是一份价值7500亿美元的协议。
一份和美国签的能源协议。
当时俄乌冲突爆发,欧洲能源告急,得赶紧找新的卖家。美国人笑眯眯地开着液化天然气船过来了。冯德莱恩主导了谈判。
谈出来的结果,让整个欧洲都傻眼了。
协议的内容简单粗暴:欧盟未来要向美国支付总计7500亿美元,采购远超自己实际需求的液化天然气。同时,欧盟还得把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大笔一挥,直接降到零。
零关税。
那美国给了什么好处呢?
美国那边,只是象征性地,把对欧盟商品的关税从30%降到了15%。注意,只是降低,不是取消。而且,像汽车这种欧洲的拳头产品,想进入美国市场,依旧是壁垒重重。
这哪是协议,这简直就是城下之盟。
等于说,欧盟不仅要花天价去买美国的高价能源,还得把自己的市场大门敞开,让美国商品长驱直入。而自己想卖东西过去,人家还关着半扇门。
德国的汽车厂老板们,估计脸都绿了。法国的工业界,也是一片骂声。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那句话,糙是糙了点,但真绝了。他说:“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早餐给吃了。”
一句话,道尽了这份协议的屈辱和荒唐。
这件事,成了点燃欧洲内部政治炸药桶的导火索。
欧洲议会里,愤怒的议员们直接发起了一场不信任投票,就是要罢免冯德莱恩。
投票结果,她虽然涉险过关,但场面极其难看。足足有175票赞成把她赶下台。这已经不是警告了,这是公开的羞辱。
曾经支持她上位的盟友们,也开始跟她保持距离。
法国总统马克龙,态度变得暧昧。德国的社民党,更是直接暗示,不会再支持她连任。大家心里都清楚,跟着这样一个领导人,没前途。
就连她自己最爱标榜的政绩——那个高达8000亿欧元的“下一代欧盟”经济复苏基金,推行起来也是一地鸡毛。她强行把资金发放和所谓的“法治”挂钩,冻结了给波兰、匈牙利的上百亿欧元。
这招确实维护了某些“价值观”,但也把欧盟内部的东西对立推向了顶峰。在东欧一些国家看来,她不是什么女皇,就是个喜欢指手画脚的“霸道总裁”。
从农民的怒火,到疫苗的疑云,再到那份不平等的贸易协议,最后是盟友的众叛亲离。冯德莱恩的政治之路,似乎已经走到了黄昏。
她或许是想把欧洲带向一个更强大、更统一的未来。
但她的方式,她的独断,她那脱离现实的精英视角,却一次又一次地在撕裂欧洲。
她可能要走了,但欧洲身上的裂痕,却留下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