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李金复获得了少将军衔,那年他刚好50岁,前途一片光明。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四个月,他就主动提出了转业,许多人都觉得很意外。
回头看他的成长经历,也许能找到答案。李金复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直到上小学,他才知道新中国已经建立。他在南京十三中读高中,临近高考时,西安军电在全国做了秘密招生,不少同学因此被直接保送到军事院校。
“教导主任把我们叫进办公室,说我们这批人被保送去一所军事院校,让我们回家跟父母商量。”多年后,李金复还记得当时的场面。家里很快支持了他的决定,可等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才了解到,是去西安军电。
带着期待和同学们一起出发,火车刚到西安时,铁道两边的房子破旧低矮,让人有点失望。但到了边家村附近,看到灯火通明、高楼林立,大家心里又感到很自豪。
在军校学习期间,严格的纪律和整齐的队列给学生们上了组织和纪律的一课,也让他们变得坚韧。校园里的一切都让他难忘,整齐的队伍、响亮的军歌、统一的军装和有力的口号,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周点一次名,一次班会,一次全班读报学习。”说起校园生活,李金复很怀念。他说那会儿大家上“预科”,全班都争取学业优秀,哪怕到了周末也一起自习,不落一个人。
长时间的学习生活,让他养成了不断进步的习惯,这也成了他后来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原因。
在校学习的日子,正赶上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学生们吃不饱。周末时,学校组织他们去郊区工厂扛面粉,到田里去砍白菜。李金复学的是雷达专业,1962年又去了重庆林园继续学业。那个年代社会正动荡,他在大学里待了八年,酸甜苦辣都经历过。
大学毕业后,李金复满怀希望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第十二基地。基地位置偏远,坐火车去兰州,再转十几个小时到清水,最后还要乘专线才能到地方。这段路程很长,很多人因此失去了信心,也有不少人选择转业去了地方工作。
“既来之,则安之。”李金复选择坚持,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认识,“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国家以后还会需要我们做导弹发射和技术检测的工作。”
他下定决心,踏实地为国防事业努力。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李金复调到第二十五基地,工作一直很忙,每天不是检测设备就是调试仪器,上下奔波。很快他当上了雷达技术总体师副主任。
1978年,东风导弹检测遇到技术空白,为了补上这个短板,李金复去了银川,成立了机动雷达检测站,三年后任站长。
一直以来,李金复工作认真负责,只有一次,因为站内技师不小心,烟头点燃了纸篓,引发火灾,责任追查下来,李金复被降为副站长。他没有埋怨,而是更加努力。一年后他恢复了原来的职位。1989年,李金复成为第二十五基地参谋长,四年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潮流兴起,经济成为社会重点。李金复开始考虑到经济领域重新发展。他果断提出转业,顺利到了中信公司工作,担任中信华东集团党委书记和副总经理。
从通讯兵到少将,再到企业高管,李金复走得很稳。他觉得无论是做经济还是做通讯,只要听从内心,选准方向,就不怕一路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