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底,中美贸易战上演戏剧性一幕:美国财长贝森特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上对中国撂下“500%关税”的狠话,转身就被中国外交部一句轻描淡写的“中国能源政策由自身利益决定”怼了回去。 讽刺的是,24小时后,特朗普突然变脸,公开宣称“与中国的合作进展顺利”,随即调转枪口砸向印度和巴西,两个金砖核心国家。
这场博弈暴露了美国的战略困境:一边是稀土管制、本币结算、供应链重组让中国手握反制王牌;另一边是盟友日本、欧盟、韩国接连签下“不平等条约”,而印度25%关税、巴西40%关税的惩罚却在8月1日准时生效。当金砖国家跨境支付系统单季度交易量突破3.2万亿美元,成本比美元低15%,美国才猛然发现:关税大棒挥向的,竟是自己的经济霸权基石。
2025年7月28日,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启动。 美方派出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的“豪华阵容”,试图施压中国在贸易和能源问题上让步。谈判原计划持续4天,但仅进行一天半就提前结束,双方未达成任何突破性协议。
会谈破裂后,贝森特立即向媒体抛出两项威胁:一是声称特朗普将决定是否延长8月12日到期的中美贸易休战协议,否则中国可能面临“三位数关税”;二是警告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对中国商品加征100%-500%的关税,并强调“特朗普已获得国会授权”。 这一表态被外界视为美方对华的“最后通牒”。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反应冷静而强硬。 7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回应:“中国现在的能源保障措施是根据自身利益定的。 ”他未直接提及关税威胁,仅强调中美应“在平等尊重基础上对话”。 这种回避式回应被解读为对美国威胁的无视。 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则明确表示,双方仅同意推动此前暂停的24%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展期90天,未涉及其他议题。
戏剧性的是,特朗普在24小时内态度急转,7月30日接受采访时,他一改此前强硬姿态,称“与中国的合作进展顺利,我们会达成公平协议”,甚至用“中美并肩前行”的缓和措辞替代关税威胁。 分析认为,这种转变源于美国国内经济压力:2025年3月美国失业率升至4.1%,摩根士丹利将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5%。 同时,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已导致福特等美企停产,全美零售商协会警告500%关税将使消费者年损失超200亿美元。
稳住中国的同时,特朗普突然对金砖国家出手。 7月30日,他宣布自8月1日起对印度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并惩罚其购买俄罗斯能源和武器;同日签署行政令,对巴西商品加征40%关税,使总税率达50%。 这两个国家是金砖机制核心成员,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增速达14.3%,远超对美2.1%的增幅。美国选择此时发难,意图瓦解新兴经济体联盟。
金砖国家早已构筑防御体系。 2025年5月,巴西作为轮值主席国召集紧急会议,协调应对美国“对等关税”。 会议确立三大反击策略:供应链上建立关键矿产联合储备,可抵御封锁18个月;货币领域推广本币结算系统,跨境支付成本比美元低15%;世贸组织框架内联合提出“数字贸易新规”,挑战美国科技垄断。 俄罗斯更向非金砖国开放该支付系统,加速“去美元化”。
中国的反制底牌逐渐亮出。 能源方面,2024年俄油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8%,且全部采用人民币结算;同期与沙特、阿联酋的石油贸易量增长12%。 技术领域,华为与南非合作铺设10万公里光纤的“非洲数字高速公路”,采用中国5.5G标准。 贸易机制上,上海自贸区“金砖快通”政策将清关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6小时,即将推广至22个发展中国家。
美国的关税战已引发全球产业链重构。 为规避风险,苹果、特斯拉启动“中国+1”计划,将产能迁往越南、墨西哥,但当地基建短板使成本增加15%-20%。 讽刺的是,美国制造业并未受益:2025年4月制造业PMI跌至48.7,创三年新低。 能源市场同样动荡,美国间接制裁俄伊导致布伦特油价飙升至95美元/桶,德国工业电价暴涨30%,迫使巴斯夫等巨头考虑将产能转向中国。
经济数据揭示贸易战真实代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美国每加征1%关税,国内消费者需承担50亿美元损失。 巴西因美对华农产品关税受益,大豆对华出口激增27%。 而金砖国家跨境支付系统2025年一季度交易量达3.2万亿美元,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升至4.2%,首次超过日元成为第四大货币。 这些变化标志全球贸易秩序正在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