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好信号已经很明显了
8 月 1 日收盘,沪指收在 3559 点。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东西。
有人盯着那根小阴线唉声叹气,说什么 "调整还没结束",但在我看来,这像是大行情启动前的深呼吸。
先看消息面,最近放出的两个利好,分量可都不轻。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说了,8 月 8 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这些的利息收入要恢复征收增值税。
别觉得这跟股市没关系,这里面的门道深着?
之前外围市场的资金有些摇摆,这下税制一统一、相当于给 A 股的资金池开了个小口子 —— 那些原本在债市打转的钱,保不齐就会挪个窝,往股市瞅两眼。
还有个实在的,发改委正盯着民营企业的 "内卷式" 竞争,要动真格整治了。
修订法律、出台政策,这些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想想看,光伏、汽车这些行业,之前为了抢市场杀得头破血流,利润薄得像张纸。
现在好了,有政策撑腰去反内卷,产品价格能稳住,企业利润上来了,股市里这些板块的底气能不足吗?
就拿光伏来说,8 月 1 日已经放量涨了 2% 还多,这就是信号。
从资金面看,虽说 8 月 1 日缩量了 3000 多亿,不少人又开始慌。
但我要说,这缩量恰恰说明筹码在沉淀。
3300 多家股票上涨,可不是假的。
主力资金净卖出那几百亿,看着吓人,实际上是在调仓换股。
之前炒得过热的某些高位股被减仓,资金正悄悄往光伏、中药这些有政策托底的板块挪。
这种换防,是为了接下来的冲锋蓄力。
二、别被短期震荡迷糊了眼
这两天市场上最大的噪音,就是说什么 "沪指 3550 撑不住",要跌到 3535 去。
这话听着好像有道理,毕竟技术面上 MACD 出了死叉。
但炒股要是光看指标可就太天真了。
别忘了,银行板块在 60 日均线那挺着?
工商银行都放话了,下半年要整治内卷式竞争,保障净息差。
银行可是大盘的定海神针,它们稳住了,大盘能跌去哪?
8 月 1 日银行板块逆势上涨,就是在给市场递定心丸。
那些喊着要大跌的,怕是忘了,国家队护盘的时候,从来不是声嘶力竭的,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再看看外围,特朗普搞的那个 "对等关税",确实让全球股市抖了一下。
韩国股市跌了 4%,欧洲股市开盘也绿油油的。
但 A 股就跌了 0.37%,还能保持 3300 多家上涨,这韧性还不够强吗?
之前总有人说 A 股跟着外围屁股后面跑,现在看来,我们自己的节奏越来越稳了。
有人拿港股说事,说恒生指数六连阴,会拖累 A 股。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港股受外资影响大,我们 A 股不一样,内资说了算。
而且港股跌得越狠些原本配置港股的资金,越有可能转头买 A 股的优质资产。
毕竟,A 股的估值摆在那,政策红利又密集释放,这种吸引力可不是港股能比的。
三、大级别行情的底气在哪?
要说大级别行情,光靠短期利好可不够,得有实打实的底气。
这底气,我看至少有三个。
第一是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别听那些整天喊着 "赚钱难" 的人瞎叨叨,看看数据:今年沪指涨了快 600 点,创业板指从低点起来涨了 37%。
这可不是凭空涨起来的,背后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韧性。
出口数据虽然有波动,但产业链的优势还在;
消费在慢慢回暖,汽车、家电这些大宗消费,政策一刺激就能看到效果。
经济这棵大树不倒,股市这棵藤就能往上爬。
第二是产业逻辑的重构。
之前做生意,老一辈想着加 5% 的利润卖一万个。
现在不一样了,新赛道拼的是格局。
就像创新药,国家医保局搞了 "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给创新药的定价松了绑。
8 月 1 日中药股集体补涨,看着像是跟风,实际上是资金在给医药行业的新逻辑投票。
再看 AI,虽然最近硬件有点回调,但甲骨文、微软这些巨头砸几百亿美金搞 AI,需求摆着?
我们 A 股的 AI 应用端已经开始发力,这才是重头戏。
第三是资金的聪明程度。
现在的资金可不比以前,盲目追涨杀跌的少了。
8 月 1 日微盘股反弹,中证 2000 往上冲,这不是瞎炒,是资金在做高低切换。
那些涨太高的抱团股被减仓,低位的优质股被悄悄买进去。
这种结构性的调整,是为了接下来的普涨打基础。
等到资金切换完毕,一发力就是大级别行情。
最后总结
那些天天盼着大跌抄底的,怕是要失望了。
现在的 A 股,就像拉满的弓,利好消息是箭,政策托底是弦,只差一个契机就能射出去。
3559 点这个位置,看着不高不低,实际上是在积蓄能量。
别被短期的震荡晃晕了头,也别听那些所谓的 "专家" 瞎分析。
市场自己会说话:3300 多家上涨,光伏、中药这些板块提前启动,银行在底下托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积极信号。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